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办公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邮件推送
聚合阅读
    访问统计
2025年 24卷 1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应用经济研究
物流研究
国家社会治理研究
管理研究
专题研究
法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1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 Hot!
孙成武, 盛莉莉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两个重大命题,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文化上的战略设计和路径。虽然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价值功能分别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但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具有高度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在统一性。在生成逻辑上,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在价值逻辑上,二者都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内容,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发展逻辑上,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引领和推动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2025 Vol. 24 (1): 1-9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492 KB)  ( 19 )
10 论新质生产力:深刻内涵、生成背景、践行路径 Hot!
马荣, 王灏翔, 焉祯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出追求量化生产的低效旧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这一生产力的跃迁过程体现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和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新时代,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新质生产力作为前所未有的新型生产力概念,极具前瞻性和引领性,需要深刻洞察加以把握。从“新在何处、因何而新、如何为新”的生发思路来看,新质生产力“新”在经典理论的新内容、超越既有生产力的新范式;是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然需要,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的应然举措,是塑造国际新型竞争力的必然对策。其践行路径最终指向新动能、新产业、新科技和新人才四个方面。
2025 Vol. 24 (1): 10-1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54 KB)  ( 27 )
18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述要与展望 Hot!
黄晓娟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理论问题。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形成历程、显著特征、优势建构、重大意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理论研究、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层次多重逻辑关系、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视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方法。
2025 Vol. 24 (1): 18-2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14 KB)  ( 13 )
       应用经济研究
26 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预期 Hot!
刘伟, 苏剑
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顺利完成年初制定的5%左右增速目标。展望2025年,全国人口减少、市场预期偏弱、支柱产业调整、地缘政治风险、能源格局变动等国内外因素仍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收缩的格局,且需求收缩大于供给,整体依然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汇率及货币风险、贸易摩擦风险等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5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运行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应该以需求、供给双扩张为主,以市场环境管理为辅。
2025 Vol. 24 (1): 26-37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644 KB)  ( 520 )
38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新挑战与新路径 Hot!
郑江淮, 陈熙, 赖琳琳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地位识别的各类基准梳理可见,评价一国是否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还需考虑到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要素报酬获得能力所处的水平,即该国人均GNI与人均GDP比值是否长期处于小于1这个发展状态。在人均GNI与人均GDP比值上,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对外依存性,中高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贡献相对有限,高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较为明显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等结构性问题,使得中国的要素报酬获得能力相对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上,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为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需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贸易多元化与国际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提升贸易竞争力。
2025 Vol. 24 (1): 38-4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06 KB)  ( 31 )
44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Hot!
闫强明, 张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在2035年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当下,我国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以新技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资源结构性配置、产业结构深度升级以及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均存在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与短板弱项。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梗阻,通过拓展多元化合作对象、缩短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错位周期、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同步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化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等举措,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5 Vol. 24 (1): 44-5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249 KB)  ( 18 )
       物流研究
54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县域零售模式研究 Hot!
田歆, 任家宁, 周晓雪, 鲁召煦, 陶冶, 绳惠展
第四方物流能够推动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并加载多元商业模式,为县域零售企业破解物流能力瓶颈、拓宽盈利渠道及提升营收规模提供一条可行路径。本文基于一种第四方物流框架,以唯一跻身中国便利店前二十强的县域连锁零售企业——壹度便利店为案例,探究并总结在县域发展连锁零售企业的可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构建完整的县域信息化物流体系,向第四方物流模式转型是县域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可行路径;基于高效物流开展实体门店和社区团购等多元盈利模式,能够实现复用降本和协同增效,以管理模式的变革促进零售企业规模的提升。因此,县域零售企业应当加强物流建设,借鉴第四方物流模式,加载多元商业模式,节约运营成本并拓展盈利渠道,以实现连锁化发展。
2025 Vol. 24 (1): 54-6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278 KB)  ( 28 )
63 考虑路网动态性的危险品运输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Hot!
崔汗星, 赵启兰, 宋光, 郭俊杰
城市路网交通流量的动态特性使得城市危险品运输风险评估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评估应充分考虑城市路网的动态特征,以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本文基于期望风险的评估框架,考虑城市交通路网的动态变化特征和车辆行驶速度变化,将危险品运输视为一个风险随着时间在各路段逐步累积的过程,进而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动态路网特性提出的城市危险品运输风险评估方法,能够较为精准地评估危险品车辆在动态路网中的风险水平;车辆行驶速度对危险品运输的风险水平影响显著。因此,企业可利用动态风险评估方法优化运输路线,相关管理部门可参考该方法制定更科学、有效的运输策略,提高运输安全的精准化管理水平。
2025 Vol. 24 (1): 63-74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557 KB)  ( 26 )
       管理研究
75 基于数字生态系统的企业跨界服务创新:一项行动研究 Hot!
冉佳森, 肖静华
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成本,推动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服务创新。本文基于数字可供性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对综合汽车服务商J公司实施两阶段行动研究,探索企业通过数字生态系统实现跨界服务创新的过程机制。第一阶段是构建数字生态,通过跨平台数据共享可供性和人与数字平台协同的行动网络,形成跨界服务的创新基础;第二阶段是赋能数字服务,通过跨平台资源整合可供性和人与AI协同的行动网络,形成跨界服务的创新应用。行动研究结果表明,行动研究过程框架可以成为指导企业实践的有效工具,促进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沟通,同时,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推进理论发展。实践中,企业应重视数字平台对数据整合的关键作用,认识到构建数字生态系统实现跨界创新是动态过程,关注其为企业协作竞争提供的新模式。
2025 Vol. 24 (1): 75-8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79 KB)  ( 25 )
86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成本测算及碳减排潜力分析 Hot!
田瑾, 佟琼, 梁栋
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减排成效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影子价格方法,对2010-2020年期间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成本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从公平和效率视角出发对各省份的碳减排潜力进行评估,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碳减排潜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0年间中国各省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成本波动上升,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各省份碳减排潜力差距较大,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影响碳减排潜力的因素主要有科技投入、运输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信息化水平,其中科技投入的增加是降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为切实推进交通运输业碳减排,应努力降低减排成本,充分挖掘减排潜力,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减排。
2025 Vol. 24 (1): 86-98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30 KB)  ( 30 )
99 金融科技对区域金融风险影响的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 Hot!
孟苗苗, 张曾莲, 李佩轶
采用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门槛模型,检验金融科技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影响的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具有双门槛效应,该结论对金融科技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同样适用;总体上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合理区间,有利于对区域金融风险的防控;金融科技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非线性影响具有空间效应。因此,未来我国应深刻认识把握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律,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将金融科技监管纳入现有监管框架,持续健全金融科技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要素流通,推动区域间金融科技协同发展和金融风险协同治理。
2025 Vol. 24 (1): 99-11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88 KB)  ( 23 )
       法学研究
111 搜索引擎个人信息删除义务特殊规则的构建 Hot!
毕颖, 贺璟珊
搜索引擎作为特殊的个人信息处理者,难以完全适用法律对个人信息删除权的原则性规定,需要制定搜索引擎个人信息删除义务的特殊规则。应以搜索引擎自身的特性、处理行为的法律风险及现行法律规范的局限性作为规则制定的正当性基础,以平衡信息主体、搜索引擎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构建规则的价值取向。从搜索引擎个人信息删除义务的适用情形、删除义务的范围和删除义务的履行方式等方面构建搜索引擎个人信息删除义务的体系。
2025 Vol. 24 (1): 111-12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03 KB)  ( 12 )
122 自动驾驶监管沙盒的应用探索与法律建构 Hot!
丁芝华
自动驾驶的发展给机动车辆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监管创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将兴起于金融科技监管领域中的监管沙盒引入到自动驾驶监管中,通过立法构建了自动驾驶监管沙盒,为自动驾驶的发展提供了宽松、安全、法治的外部环境。设计用来排除影响自动驾驶发展和应用的诸多法律障碍的法律豁免机制构成了自动驾驶监管沙盒的法律内核。与其运行环节相对应,自动驾驶监管沙盒的制度体系主要由沙盒准入制度、道路测试和应用实施制度与沙盒退出制度组成。当前,鉴于机动车辆监管体制的复杂性和自动驾驶发展形势的需要,我国也亟需借鉴前述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启动国家层面的自动驾驶专门立法,着力推行监管思想和范式的创新,加快构建自动驾驶监管沙盒。
2025 Vol. 24 (1): 122-13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569 KB)  ( 32 )
       国家社会治理研究
134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政策传播中的应用与风险规避 Hot!
施惠玲, 张卓娅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数智时代的领军技术,在政策传播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政策传播结构各要素的智能化提升和传播结构整体的不断优化等方面:使政策传播主体形态发生变化,并向人机交互-人机同构-人机共生的方向发展,使政策传播内容的生成方式发生改变,提高政策传播信息供需匹配效率,促进融媒体的发展和智能化,整体上改善和优化政策传播结构,推动政策传播健康发展。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政策传播中的应用极其复杂,也将面临不可忽视的风险,如政策传播主体“把关人”地位的弱化、政策“信息茧房”的加固、“政策舆情”的扩散失控和“政策谣言”不断涌现等。规避这些风险,需要提高全民对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的深刻认识;加强全社会的科技伦理道德建设,着力提升政策传播主体和受众的技术伦理素养;重视政策传播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依法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治理。
2025 Vol. 24 (1): 134-14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548 KB)  ( 25 )
       专题研究
142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空间布局与文脉传承 Hot!
曾忠忠, 刘明珠, 韩欣芮, 韩冰
大学文脉是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凝聚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通过校园空间规划布局、建筑形式、景观营造等得以体现。大学文脉的传承对于彰显办学宗旨、提升校园品质、增强师生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从北京交通大学的实践探索和我国大学发展历程看,通过空间布局传承大学文脉的基本路径可考虑三个方面:适度创新,保持整体建筑布局与原有风格一脉相承,于“循古”之中添新意;运用校园文化符号延续、深化文化内涵,展示校园发展的“前世今生”;构建特色文化带展现校园发展脉络。
2025 Vol. 24 (1): 142-15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2114 KB)  ( 25 )
版权所有 © 2016 BJTUICP备24010401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邮编:100044
电话:(010)51682711 传真:(010)51685215 E-mail:bfxbsk@bjt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