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办公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邮件推送
聚合阅读
    访问统计
2023年 22卷 2期
刊出日期:2023-04-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应用经济研究
物流研究
管理研究
专题研究
法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1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宏观思路与奋斗历程 Hot!
周良书, 吴银萱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为中国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一百年。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确立了“两步走”的大思路,即先进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发生“政治风波”的情况下,党仍牢牢把握现代化的大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确定中国现代化“两步走”的新战略,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023 Vol. 22 (2): 1-8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515 KB)  ( 272 )
9 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 Hot!
王宁西, 谢卓芝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如何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学术理论界围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实现路径、测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对重点区域的针对性研究不足、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学科交叉研究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重点区域、量化测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
2023 Vol. 22 (2): 9-17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609 KB)  ( 376 )
18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现状述评与前景展望 Hot!
雷搏, 陈树文
习近平法治思想自创立以来,学术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持续推进,取得很多高质量研究成果。学术理论界主要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理论体系、基本特征、重大意义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对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当前也存有一些不足,未来应加强文本研究,突出系统性研究和关联性研究,提升理论研究的学理深度,并推进实践运用研究。
2023 Vol. 22 (2): 18-25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515 KB)  ( 320 )
26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Hot!
杨晓文, 刘秀萍, 韩琦
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
2023 Vol. 22 (2): 26-32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504 KB)  ( 222 )
       应用经济研究
33 从进化视角看人类交通与信息能力的发展 Hot!
荣朝和
交通运输与信息能力是人类在进化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相应时空尺度及约束条件下改善自身物信关系与结构,在距离可及性上实现趋利避害的基础性功能。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目前已高度发达的交通与信息能力,其实只是在生命进化早期形成实体移动和信息处理可及性本能基础之上的扩展。早期人类位移与交往的进步主要属于生物进化的范畴,但两足行走和超强的信息能力使其在所有生物中脱颖而出;文字和认知经验在农牧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得到极大攀升,人类越来越多驯化畜力、改善车船并兴建基础设施;而工业革命以来的交通与信息能力则更多依赖于矿石能源、科技与组织水平的提升。极大受益于科技革命的交通通讯进步,不能违反人类在生物进化阶段所形成的相关基础性本能。同时,我们仍需敬畏所有已经了解以及尚待认知的自然规律,并在面临又一次重大阶段性转换的关键时刻避免因无知而犯错误。基于进化视角的人类通史特别是文明“史前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界。
2023 Vol. 22 (2): 33-45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1689 KB)  ( 303 )
46 创新与分工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兼评Romer和杨小凯的分工模型 Hot!
赵坚
DOI: XX.XXXX/j.issn.1672-8106.2023.02.006
经济学文献通常分别考察创新和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创新与分工两个概念(特别是杨格逐步发展的产业间分工)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本文在分析熊彼特创新与杨格产业间分工概念的逻辑联系基础上,说明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按照杨格的思想,较为模糊地把创新与产业间分工联系在一起解释报酬递增。罗默的模型把资本分解为一系列生产耐用品,从而可以用新产品创新导致产业间分工的发展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杨小凯更注重通过数学化斯密的分工概念来解释经济增长,未能充分认识创新和逐步发展的产业间分工对报酬递增的重要作用。这两个模型都陷入用数学模型解释复杂经济机制面临的困境,难以深刻揭示创新与分工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而新近发展的新演化经济学能够给出更好的解释。
2023 Vol. 22 (2): 46-62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718 KB)  ( 513 )
63 中国交通运输百年发展成就、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 Hot!
向爱兵, 何世伟, 宋瑞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交通运输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全景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前十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成就和演进逻辑,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交通运输事业从落后走向超越、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经验。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逻辑起点,我国交通运输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和正确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遵循交通先行的经济发展规律,强调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聚力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和精准布局,使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为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 Vol. 22 (2): 63-72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638 KB)  ( 442 )
73 城市交通审美文化传播的理性分析 Hot!
庞跃辉, 王成平
城市交通审美文化是城市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一般审美文化的属性和价值,也具有其特质和功能。在人们对城市生产和生活质量新需求的背景下,不仅应当更加重视城市交通的安全、便捷效能,而且应当高度重视城市交通的审美文化功能。因此,在深度认知城市交通审美文化传播的丰厚内涵及重要表征的基础上,把握城市交通审美文化传播的生成机理与技术方法,构造有内涵、有品位、有特色的城市交通文化传播景观,不仅是建构城市文化传播新体系的必然选择,而且是突破“千城一面”城市模式的有效之策。
2023 Vol. 22 (2): 73-79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509 KB)  ( 186 )
       物流研究
80 中国欠发达地区物流减贫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Hot!
戢晓峰, 李明骏, 陈方, 宗晓庆
DOI: XX.XXXX/j.issn.1672-8106.2023.02.009
物流减贫效率的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19个欠发达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物流减贫效率评价指标,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减贫效率并对样本进行分类,随后构建时空地理加权模型,获取物流减贫效率外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物流减贫效率分解方面,各欠发达省份差异显著,分属于成长型、潜力型、需求不足型和能力不足型四种类型。成长型欠发达省份受人力资本、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潜力型欠发达省份受物流规模、区域政策、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需求不足型与能力不足型欠发达省份除了受物流规模与物流技术影响外,分别受区域政策、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因此,结合不同类型欠发达省份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成长型欠发达省份应积极推动教育与物流相结合;潜力型欠发达省份应持续关注物流投资规模的影响;需求不足型欠发达省份需正视物流先导性未有效体现所带来的短期性物流减贫效率低下;能力不足型欠发达省份应推进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物流信息交流、物流技术沟通、物流经济协作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2023 Vol. 22 (2): 80-89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1036 KB)  ( 377 )
90 近代中国物流金融业的兴起与发展 ——以铁路押汇为中心 Hot!
周坤
铁路押汇是近代中国新式金融业与铁路运输业合流的产物。清末铁路押汇脱胎于明清时期长途贸易中的押汇,并以铁路转运公司为媒介来运作。北洋政府时期,铁路押汇因新式银行业的改造而升级,并在长三角迅速崛起。但因受制于铁路运输制度的局限及金融发展水平,难以普及至全国。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路押汇渐普及于北方内陆地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铁路押汇的发展在促进了北方地区棉业的同时,也因难以消化其所带来了的外部市场风险而遭遇重创。揭示铁路押汇的发展史,既利于展现近代中国物流金融业曲折发展的缩影,又可为当代物流金融业发展提供资鉴。
2023 Vol. 22 (2): 90-99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729 KB)  ( 414 )
       管理研究
100 铁路行业运输收入清算机制优化研究 Hot!
孙敏, 崔永梅, 赵健梅, 张秋生
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运输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将越来越普遍,联合运输带来的收入清算问题日益凸显。立足铁路行业层面,从现行行业清算政策制定主体、清算模式、清算规则、清算机构及相关配套保障等方面来看,当前,铁路行业运输收入清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业清算规则制定主体的合规性不足,部分清算项目的设置与行业现状不符。优化铁路行业运输收入清算机制,需要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明确铁路行业清算政策(规则)的制定主体;确定清算模式;修改现行清算办法,形成符合行业现状的清算规则;成立独立的清算平台/公司。
2023 Vol. 22 (2): 100-106 [摘要] ( 59 ) HTML (1 KB)  PDF (650 KB)  ( 653 )
107 碳中和战略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策略研究 Hot!
黄俊生, 毛保华, 吴雪妍
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下而上”法和“自上而下”法分别测算2050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四种主要情景可实现的减碳水平。研究显示:运输结构调整优化、电动卡车规模化和能源结构优化均可有效降低2050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的边际减排效果最佳且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而电动卡车规模化对碳减排贡献率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因此,需要不断优化运输结构,加快能源结构优化步伐,推进电动卡车技术应用和推动公路电气化,以实现碳中和战略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目标。
2023 Vol. 22 (2): 107-116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1723 KB)  ( 643 )
117 项目的PPP模式适用性GOD分析 ——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为例 Hot!
叶苏东, 杨家琴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采用PPP模式,出现了PPP模式的滥用。为了判断项目的PPP模式适用性,本文提出GOD(Goods-Operation-Delivery)分析方法,把PPP模式适用性问题简化为三个步骤及三项判断准则:首先,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根据项目产出的属性识别出无需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其次,以公共权力理论为基础,根据项目运行的属性识别出不能采用PPP模式的项目;最后,基于比较优势理念,根据项目交付模式的效率确定是否优先采用PPP模式。为了演示GOD分析的应用,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PPP模式适用性进行了演示性分析,结果表明GOD分析可以较好地分析项目的PPP适用性。
2023 Vol. 22 (2): 117-124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656 KB)  ( 278 )
       法学研究
125 论我国反垄断刑事责任制度的构建 Hot!
曾凡宇, 张锋, 程衍
根据2022年新修订的《反垄断法》,违反《反垄断法》且构成犯罪的行为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这对我国反垄断刑事责任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以垄断行为有限入罪为核心的反垄断刑事责任制度存在必要性与合理性。甄别各类垄断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差异后可见,垄断行为有限入罪的适用范围应当包括横向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垄断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中,犯罪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公平竞争关系;危害结果包括重大经济损害和反垄断损害;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行为人明知所实施的垄断行为具有排斥市场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福利等危害结果,并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在立法模式上,应采用法典模式,以契合我国的立法传统并实现反垄断刑事处罚与反垄断行政处罚的合理衔接。
2023 Vol. 22 (2): 125-132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507 KB)  ( 229 )
       专题研究
1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及其治理 Hot!
张筱荣, 郭圳凝
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往往贯穿事件全过程。事件本身的衍生性、多样性特点与网络空间匿名性、泛在性特征叠加,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导致民众恐慌、引致次生舆论灾害,还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舆情治理的难点和症结体现在健康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网络监管和政府公信力维护等方面。从生成动因来看,社会矛盾和现实风险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根本动因,事件走向和主体行为为舆情危机提供了直接动因,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则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放大效应。为消解舆情危机,维护网络晴朗健康,应优化舆情监测预警、完善舆情回应引导、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
2023 Vol. 22 (2): 133-140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782 KB)  ( 662 )
版权所有 © 2016 BJTUICP备24010401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邮编:100044
电话:(010)51682711 传真:(010)51685215 E-mail:bfxbsk@bjt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